中国古代粮食储备的特点与作用?
建于清光绪八年(公元1882年)的丰图义仓,座落于陕西渭南大荔县朝邑镇仰圣堡村内,共有58座仓廒,能蓄粮5220吨。由于采用地上储粮方式,丰图义仓对排水和防火的要求格外严苛。粮仓划分12个排水区,经水管沟通后,水集中至中间低、四周高的广场,再排出仓外。
在防火方面,粮仓靠近黄河,内有水池,保证了充足的水源。仓体由能耐900℃高温的黏土砖砌成,仓室内部采取小室多仓的分隔蓄粮方式,仓房之间有厚实的墙体相隔,一旦失火,便于控制火情,防止火势扩大。地面的导水墙也起到了防火墙的作用,避免“城门失火,殃及池鱼”的局面发生。

清朝作为我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大一统的王朝,其在财政制度设计及践行方面承袭了诸多传统因素, 并在继承前代粮储体系的基础上构建了一套完备的粮食储备体系。
清王朝的财政收入虽然以货币为主,但是每年还是要征收 400 万石粮食,通过漕运输送京师附近粮仓,当做官员和军队的工资和国家的粮食储备。
此外,清政府还经常出钱购买粮食充实仓库和鼓励民间建立粮仓。

中国古代关于官仓储粮的法规制度建设,是相当细致和完备的。把粮食储备提高到事关民生疾苦、政权兴亡、天下安危的高度,是中国古代粮食储备思想的突出特点。开元二十七年(739),唐玄宗明确强调:“理国者,在乎安人;安人者,在乎足食。以古先哲后,立法济时,使家有三载之储,国有九年之蓄,虽遇水旱,终保康宁。”古代王朝国家重视粮食储备的政策,对保障粮食供应、稳定社会秩序、加强社会经济的宏观调控等,都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清代民间陶罐有什么特征?
陶罐特点是不受腐蚀,不易受外界温度影响,物品放在陶罐内的储存期可以很长。铁罐特点是携带较为方便,便于运输,不易损坏,但易受腐蚀(特别是液态物品),受外界温度影响大,储存期短。
古陶罐高约110厘米,口径宽而阔,直径大约40厘米,最粗处直径有50多厘米,其底部尖而锥,直径大约只有15厘米。从外观看,通体白色略现淡红,罐口挖掘时被铲损的部位呈灰色,整个罐身有突起的细密花纹图案。

清代陶罐的特征:青釉,瓷罐是风格也是特征。
清朝窖藏特点?
清代窖藏技术有了新的发展,创造了大窖套小窖的双层窖。《豳风广义》记载说:“于屋下掘作深阴坑,内作小窖,铺软草置苹果、槟子于其上,不须覆盖,至过年二、三月亦能不坏。”由于双层窖比普通的单窖具有更高的保温、保气能力,所以贮藏效果更好。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清代储藏类家具有哪些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的3点解答对大家有用,有任何问题和不懂的,欢迎各位老师在评论区讨论,给我留言。